不让家庭作业变家长作业,能拯救焦虑的家长吗 【快速复制本文链接】

    2017/10/26 10:37
5,104 ° 来自:PC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意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规定“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具体说来,就是“不布置超越课程标准规定和学生学力要求的作业,杜绝耗时长、动手难做、材料难找、过程繁杂的作业。”字里行间,为家长减负的意味明显。

巧合的是,这两天,“陪孩子写作业的那些糟心事”刷爆了网络,虽然真假难辨,但还是戳中了众多家长的痛点和泪点,引发了一拨全民吐槽的热潮。而在此之前,关于“家长应不应该检查和批改孩子作业”的争议也一直热度不减。

在此背景下,江苏出台的意见,可谓恰逢其时。

作业本是检验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手段,却成了从学生蔓延至家长的负担。这一现象折射的,是目前教育环境下学校和家庭的“焦虑共振”。

从学校一方看,作业多、难、怪成为了常态,各种做手工、表演节目的作业也有层出不穷之势。加之目前很多学校里,老师往往无暇顾及全班孩子,只能将督促、完成、检查、甚至批改作业的任务转嫁给家长。这种背离了学生做作业初衷的行为,某种程度上说,是学校教育者对自身“传道授业解惑”主导地位和责任意识的模糊与推卸。

此次“意见”针对作业设置的规定里,“严格控制每日作业总量和时间,增强作业实际成效”,倡导回归做作业的初衷,注重实效;“根据学生学业基础布置作业,不布置超越课程标准规定和学生学力要求的作业”,确保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作业的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负担转嫁到家长头上。同时,“教师方面要认真对待学生作业,做到有布置必批改,有批改必讲评,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则对老师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界定。

当然,家长适度陪伴和参与孩子做作业,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比如可以纠正孩子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但现实是,多数家长对此既不专业又无人指导,陪伴又是在繁重的工作、家务之余进行。心理上的急躁加上能力上的吃力,使得他们的陪伴往往欠缺耐心,一些家长甚至直接将之异化成了监视、挑刺、施虐的过程。长此以往,家长因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身心俱疲,孩子则在重压之下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失去兴趣,更有可能变得自卑畏缩,缺乏自信。最终结局是亲子关系的恶化和家庭教育的失守。

江苏出台的“意见”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一个范本,明确了学校和老师应当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明确划分责任,让老师的归老师,为教育机构及从业人员借各种理由将本该是自己的职责转嫁到家长身上切断了后路。

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应意识到,在陪伴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上,自己是一个渐行渐远的“目送者”,因此不需要自己的强行参与、入戏太深。写作业不以完成为目标,而重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之习惯、自主研究之方法和锲而不舍之精神。所以,放下功利心与焦虑感,科学适度地参与就好。有些网友提出的借陪伴的时间读一本感兴趣的书,或者处理工作事务、学一门外语,都是不错的选择。需知,身教重于言传。

教育是一个专业度很高的领域。完成作业的主体只能是学生,改作业的主体只能是老师,家长要做的是提供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物质保障与精神支持。让每个人都回归所属的位置,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才能发挥教育最大的效应。
上一篇: [原创]为什么汽车门从里面打不开?儿童锁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 [原创]空调的除雾方法有哪些?汽车如何快速除雾?
您可能还喜欢这些:

亲,沙发正空着,还不快来抢?

欢迎在下面留言

记住我的个人信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