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跳河,学生跳楼”:因为网课,多少父母正把孩子变成仇人。 【快速复制本文链接】

    2020/3/17 14:52 | 2020/3/17/15:19
2,549 ° 来自:PC
以下文章来源于闲时花开 ,作者刘娜

山川异域,风月同课。
岂曰无门,与子同学。
母子成仇,奈何网课,
惟盼开学,让我能活。

●●●

人世间最难搞的两种关系,一种是亲密关系,一种是亲子关系。 这个疫情肆虐的春日,继民政局工作人员发出“离婚预约爆满”的惊叹后,因为网课摇身变成班主任的众家长,也不断发出“再不开学,不是我亡,就是娃疯”的哀嚎。 

这绝对不是玩笑话。 

3月3日,石家庄一小区,因为孩子睡懒觉,不想上网课,上课也总是抓耳挠腮,左顾右盼,家长忍不住一大早训斥了娃几句。

谁想到,这个孩子竟然一怒之下跳了楼。 

家长惊恐地报了警,跑到楼下抱着受伤的孩子痛哭: 

彼此明明相爱,缘何这么相待?


3月6日,上海妈妈刘女士,在家辅导孩子上网课写作业,她让娃认真严肃,娃非自由散漫,她期待娃勤奋努力,娃偏要马虎偷懒。 

绝望之际,刘女士跳河轻生。 

消防人员迅速赶到河边营救,刘女士哭着说:

不要救我,我太累了,他(指她自己生的娃)就希望我去死啊……



哎。

山川异域,风月同课。
岂曰无门,与子同学。
母子成仇,奈何网课,
惟盼开学,让我能活。 


表面看来,都怪疫情之下,网课作妖,苦命的中年父母和叛逆的神兽魔娃,在一次次冲突中,陷入无法调和的冲突与厮杀。 

但,说句得罪人的话: 作为特殊时期的教育方式,网课没有罪

但每个问题少年背后,都有一个或一对问题父母——不管父母承不承认。

而每个问题父母背后,都有一个或一堆教养误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 

● 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吗?

● 我们明明爱他(泛指男孩和女孩),他为什么却越来越恨我们?

● 我们期待他越来越好,他为什么非把最坏的样子给我们看?

● 我们把一切都给了他,但最终为什么成了他的仇人? 

作为一个满腹辛酸史的老母亲,我在和娃斗智斗勇的过招中,得到了不少教训和血泪,现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看见亲子关系的这5个真相,就避免余生无数哀伤

1。被爱,每个孩子生而应得的礼物。 

每个小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对周围的磁场和环境,已非常敏感。 所以,每个人从孩童时代起,最需要的两个礼物,就是归属感(也可以说是安全感)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简而言之,就是被爱和爱的需求。 

我之所以把“被爱”放到第一位,是因为一个人只有感到被爱,才能有爱,然后才会去爱。 

所以,每个孩子6岁之前,父母的陪伴、照顾、抚摸、亲吻,一遍遍用言语和行动重复给孩子“我爱你”的信念,言传身教传递的习惯、认知、契约和精神,是孩子一生用之不尽的爱的礼物: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不少家长肯定会反驳:

抱歉,我做不到。我要养家,要加班,要经常出差,要外出打工,要为生计忙得连轴转,我实在抽不出空陪孩子。” 

理解。

人生实苦,我们都没有分身之术。

但是,从不说假话的我,以自己和100名或更多孩子交流的实际情况来看: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一定会憎恨父母,但和那些有父母陪伴的人相比,他们的成长会艰难很多。

他们没有在一个安全感充足的环境里,被充分而毫无保留地爱过,所以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爱,也不自信别人是否会真的爱自己。

但对爱的渴求,会让他们陷入第二个误区——

2。捣蛋,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助信号。

把3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曾反复强调这么一个教育心得: 

不管任何时候,只要她的孩子和她交流自己的想法,她都会马上停下手中的事儿,倾听和回应。

哪怕,她在清扫,在做饭,在工作,在忙天下人看来都特别重要的事儿,但她觉得,这都没有孩子那一刻的发问重要。

如果家长习惯了对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敷衍,那么,很快就看穿这一点的孩子,渐渐就不会再和家长分享自己。 

他们会在受伤和忽略中,认定自己是父母的累赘,不配得到父母的重视,关上自己的心门。 

总有6岁到9岁的孩子家长求助: 

孩子特别调皮捣蛋,好像有多动症。或者,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胆子也越来越小。 

其实,前者不过是通过不停制造事端的方式,让家长重视自己,而后者不过是用拒绝沟通的信号,让家长反思之前的漠视。 

所以,当你的孩子“不再听话”或“过分听话”,其实都在向你发出求助信号: 

看见我,听我说,到我的心里来,我有很多困惑想让你帮我。 

3。叛逆,父母权力失控的替罪羊。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 

  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每个叛逆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特别爱控制的父母。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身为一个独立人的愿望强烈,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做好。 

而吃过很多亏,也看透很多事儿的家长,从经验出发,很想把自己人生的经验和教训统统告诉孩子,并去证明:

“所有的一切,都非你想的那样。”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家长就会采用打击、否定、控制的方式,从嫌恶语言到粗暴行动,不停向孩子灌输:“你还小,你狗屁不懂,你是错的。” 

但,一张纸和一只蝴蝶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从不任人摆布。 

渴望长大的孩子,并不会因为家长的控制和恐吓,而放弃去实践自己想法的可能。 

很大程度上,他们为了反击父母,故意按照父母说的反着来。 

叛逆,就这样诞生。 



叛逆的表现,是不愿失控的父母,和渴望独立的孩子之间的权力斗争。

叛逆的误区,是父母从自身想当然的经验出发,以屏蔽危险的方式,阻挡了孩子体验人生的可能。 

但父母们偏偏忘记了,孩子的成长,不来自父母的说教,恰来自自己的经历、体悟,和由此带来的行动及改变。 

所以,缓解叛逆的最好办法,不是当一个大包大揽,什么都替娃做的父母,也不是当一个甩手掌柜,任娃自己瞎扑腾,而是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远远看着,在孩子需要时,你伸出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告诉孩子:

  “你不必复制父母的人生,但你值得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一块不一样的麦田。”

  4。复仇,坏孩子惩罚父母的阴谋。 

我还在报社当政法记者时,写过一些案件特稿。这些稿子中,不少和少年犯有关。 

记忆犹新的是,采访中,不管是警察、检察官还是法官,在谈到少年犯的问题时,几乎异口同声的说:

“病根在家庭。”

后来,我读了一点心理学,几乎每周都给那些跌进黑洞的孩子回信,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很多孩子在复仇。

感觉不到父母爱,或者一小不被父母爱的他们,为了报复父母的不爱、冷落、控制、抛弃或虚伪,通过反复做父母最害怕最讨厌的事情,来激怒父母,直至走上险途。 

比如,逃课逃学,犯法犯罪,自残自杀,甚至杀人越货。 

他们企图通过极端行为,来控诉父母,但最终毁掉的,是自己整个人生。 

5。无能,人世间最惨痛的惩罚。

一段关系,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最糟糕的状态从来不是争吵和较量,而是发自内心的冷淡

一个孩子,如果自幼不被爱,成长中发出的求关注的信号,又被一次次漠视,用叛逆向父母发出呼救时,又遭到强力镇压,复仇不成又重新沦入控制之中,他最容易走向的一个极端是: 

在丧失一切热望后,破罐子破摔,变成一个废物给父母看。

所以,我的心理学老师说:

反抗的孩子,从来都是好孩子。 

最让人担忧的,是认定自己一无是处后,对人生绝望,打心眼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废物,浑浑噩噩,不断沉溺,直至周围所有人都放弃他。 

那么,这个人见人烦的巨婴,又是如何沦落至此呢? 

我从不赞同所有的问题,都怪原生家庭: 

每个人都应该有成长的意愿。

成长不足的人,才总是拿今天的不如意,重提昨天的被伤害。 

但我想提醒自己,还有更多父母: 

如果,我们的教养一开始就出了错,那么征战的亲子关系,会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变得格外艰难,幸福变得更加遥远。 

虽然,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但爱和被爱的需求,会引领我们去学习,去反思,去改变,去突破惯性的厚茧,历经疼痛和蜕变,拥抱新生。 

走向新生的路,最早开始于孩子出生时,其次是现在。

①尽量给予足够的陪伴。

在孩子幼小时,毫无保留地爱他,接纳他,引领他,陪伴他。

允许他是他自己,不必做父母或别人翻版,哪怕普通也没有关系。

不用自己的经历评判他,让他在自己的探索里,拥抱真实的体验。

②听见孩子的呼救。

听见他的求助和呼救,给予他温暖而有力的支撑。

诚实地告诉孩子,你在他这个年龄时,有过同样的困惑伤痛,做的未必比他好,但最终还是选择相信自己。

孩子从来不喜欢高高在上,但一直欢迎感同身受。 

③放弃封建家长的做派。

父母的威信,从来不来自说教和暴戾,而是言传身教的温度和深度。

在重访童年中,放下身段,捧出真心,让孩子成为你的引路人,治愈自己,突围原生家庭,结束不幸的遗传。

④尊重一个人。

教育的入口,一直是也永远是——尊重。

尊重,是如实地看见他的独特和残缺,是关心他的伤痛和困惑,是真实和他交流想法,是像尊重任何一个大人一样尊重他。

看见你的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附庸。

让他在被看见里,变得日益勇敢而自爱。

没错,惟有爱,是最后的出路,也是唯一的救赎。

本文由蝌索窝网pc354.com编排和整理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瑞虎7保养2020.3.26里程33134
下一篇: 1-2月CPI上涨5.3%,猪肉价格涨125.6%
您可能还喜欢这些:

亲,沙发正空着,还不快来抢?

欢迎在下面留言

记住我的个人信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