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关系民生之本的就业工作做好,需要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促进就业,应从战略上把握好宏观发展趋势,用大的政策影响和带动就业工作。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做好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特殊群体实现就业同样重要。换句话说,促进就业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大不能放小。 从大处着眼,就是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把握就业工作。就业岗位的创造往往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的增长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宏观经济政策,如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对促进就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各级政府应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新需求,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 就拿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来说,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应该不断完善相应的政策。根据有关部委的统计资料,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对中小企业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为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早在5年前我国就颁布施行了 《中小企业促进法》,从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尽管我国中小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无论是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技术水平、人才储备,还是外部的政策环境、市场经营环境、社会服务环境,都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今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开就业门路。各级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小企业创业的环境,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简化审批手续,减少行政性收费,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规则的运营机制;鼓励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设立与发展;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有效形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借鉴各国为创造就业和经济发展,鼓励中小企业成长的好经验。比如,美国建立了 “小企业孵化器”体制,各州都有小企业管理局,负责促进该地区小企业的发展,对小企业的设立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指导,防止出现建立过程中的盲目性,确保成活率;由其担保向银行贷款作为小企业的启动资金;物色企业家人选,交流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负责社区的就业安置等。近几年来,为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出口,美国政府要求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进出口银行、小企业管理局、贸易发展署、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私人出口资助公司等官方和半官方机构,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如建立投资和出口信贷资金,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优惠信贷担保,利用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项目,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这些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国家学习借鉴。 从小处着手,就是要使惠及亿万劳动者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其着力点应放在就业困难人员和特殊群体上,通过具体而有效的工作,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比如,开展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应采取技能培训、职业指导、送公益岗位等多项措施,实行 “就业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动态管理机制和帮扶长效机制。近年来,中央出台了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免费职业培训等一系列再就业优惠政策,各地也都想了很多办法,如政府投资开发的卫生保洁、环境绿化、交通管理、治安联防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使成千上万的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尽管全国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丝毫不能放松,今后帮扶工作还应具体化、个性化。比如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遇到困难,在微观层面,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等。 宏观与微观就业工作是辨证统一的整体,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在宏观上应坚持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处理好劳动力供求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解决好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的矛盾,协调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在微观上,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就业工作理念,出实招,求实效,从一项项具体政策措施的落实上抓起,从一个个特殊群体和就业困难对象帮扶做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有利环境。 (刘旭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机关服务中心) |
稿件来源: 中国劳动保障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