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威海市制定出台了农民工工伤保险标准,年内在威海务工的8万农民工将全部参加工伤保险,最高赔偿金额达到20万元。农民工个人不缴费,用人单位应当到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缴纳工伤保险费。
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素质
在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大多从事简单劳动,就业岗位替代性强,所以很多人为了获得就业机会不得不放弃部分劳动权益,接受就业不平等的现实。因此要充分保障农民工利益,改变农民工就业不平等的现状,就必须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农民工自身素质,逐步改变其在劳动力市场及劳动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山东在提升农民工素质方面做了一些比较务实的工作。如“技能扶贫”,实现了城乡困难家庭子女上学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仅此一项,截至目前,山东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共减免学生们的各项费用500余万元;各市级财政共拨付生活费1285.21万元,拨付技能扶贫工作经费600多万元;各培训学校共提供各类奖学金132.54万元,减免住宿费等各类费用3200多万元。受到资助的学生们就业率达98%以上,而且都是规模以上企业,就业质量较高。
在促进城乡劳动者技能就业的培训项目上,山东省有关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在各地普及推广,其实施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重点放在对转移就业前农村劳动力和在岗农民工的培训上。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已培训农村劳动者25.4万人,其中12.5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20.9万人成功实现就业。
服务延伸,给农民工“享受”的空间
在各地火车站的候车大厅,到了晚上经常会看见有人铺着被子蜷缩着睡在地上,那大多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因为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活儿,又不舍得花钱住旅馆,很多人选择在火车站猫上一宿,第二天接着找。而城里人找工作不仅有公共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各类服务,还可以在家里上网搜索资源,方便快捷。可这样的条件对于信息闭塞的农村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如何实现服务的延伸,让农民工找工作的过程由“遭罪”变成“享受”,也成为统筹城乡就业的重要方面。
对此,山东省实行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统筹城乡试点城市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把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与城镇劳动者一起纳入日常就业统计工作范围,并根据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状况确定社会失业率。另外,在政策上逐渐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劳动者身份的差别,并进一步调整和充实积极就业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培训补贴政策等政策措施,向农村劳动者群体延伸。同时,构建了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向农村延伸,全面建成布局合理、辐射力强、运行规范的省市县街道(乡镇)四级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向城乡劳动者普遍开放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登记等服务。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