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综合报道
  • 经济形势
  • 劳动就业
  • 政策法规
  • 热点推荐
  • 创业新闻
  • 创业指导
  • 创业课堂
  • 创业故事
  • 大学生创业
  • 依靠创业创新架起走向富裕生活的金桥

    创业指导  加入时间:2010/6/6 22:05:05  科杰在线 pc354.com

    10月21日,义乌市福田市场经营户喻苏芳(右)和弟弟喻海明在联系毛绒玩具的批发业务。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先发优势,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小商品流通为载体,推进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催生城市化,演进为国际化,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创造出“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的义乌奇观。

    编者按:“一见阳光就灿烂,一遇雨露就发芽”,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义乌市快速发展的生动写照。30年来,义乌市抓住市场发育先机,发展以小商品流通为主的商贸业,不断积累资本、扩大规模,促进商业资本向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扩张,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开辟了一条商贸主导、联动发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有特色发展之路。

    义乌靠商贸起家,市场是义乌人的最大财富和创业的巨大舞台。他们始终坚持把市场作为区域的“发展极”来培育和经营,一切围绕市场而谋划,建成了一批影响全球市场的小商品制造业。义乌发展是理念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的过程,更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这一系列创新,促进了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全民创新兴业的有力保障。

    一、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义乌地处浙中盆地,面积110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70万、外来人口103万。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兴商建县阶段(1982—1993年)。实施兴商建县战略,以市场化为主要推力,逐步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工业强市阶段(1993—1998年)。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以市场化带动工业化,逐步形成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城市化阶段(1998—2003年)。实施城市化战略,工贸联动催生城市化进程,逐步形成了现代化商贸名城。迈向国际化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功能完善和业态提升,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并演进为国际性商贸城市。

    (一)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崛起为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1.28亿元增加到410亿元,增长319倍,年均增幅22%;财政收入由0.2亿元增加到58.88亿元,增长293.4倍,年均增幅21.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0.3亿元增加到855.6亿元,增长2851倍,年均增幅31.6%;三次产业结构由57.8︰21.1︰21.1演进至2.4︰46.3︰51.3。居2006年度全国百强县(市)第十二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

    (二)从简陋的马路市场崛起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马路市场起步,义乌市场先后5易其址、9次扩建,发展成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基地。市场经营面积26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5.8万个,直接从业人员20余万人。经营国内外43个行业、1900个大类的40多万种商品,日客流量20余万人。2007年市场总成交额460.82亿元,其中中国小商品城348.37亿元,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评为“全球最大日用品商品批发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被誉为全球日用消费品价格的风向标。

    (三)从基础薄弱的工业小县崛起为产业集群的工业强市。1978—2007年,工业企业由7497家增加到2.4万多家,工业产值由7.5亿元增加到858亿元,增长113.4倍。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拥有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饰品、袜业、拉链等占国内市场份额30%—65%,一批产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行业内的“单打冠军”。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9个,中国驰名商标37件,中国名牌产品7个,高新技术企业96家,研发中心101家,专利授权数6604件。

    (四)从偏远的内陆城关镇崛起为国际性商贸城市。改革开放初,城镇建成区面积不到2.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7万人,目前已是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78平方公里、人口超过80万人、市场外向度高达55%以上、商品出口到21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商贸城市。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成为全国第三大经贸类展会。联合国难民署和家乐福等10多家国际零售集团在义乌设有采购信息中心,1340家境外企业设有办事处(代表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外商常驻开展商贸活动。义乌可直接办理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具有邀请外国人员来华审批、外国人在华就业许可和审理部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权限。

    (五)从温饱不足的变相讨生活转变为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迫于人多地少压力,过去义乌人有许多不得不离开自己家乡,靠鸡毛换糖解决生计问题。如今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1978—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6元增加到10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85元(1981年)增加到2480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从0.1亿元增加到428亿元,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2.4平方米和64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生活用汽车30辆。民间广泛流传的“义乌道情”道出了义乌的变化:义乌自古是穷地,人多地少缺粮米,为了解决温饱大问题,鸡毛换糖做生意。改革开放春风起,义乌人赶上了好时期,拨浪鼓摇出了新天地。

    义乌以市场闻名,因市场发展;以创业富民,因创新强市。义乌的实践证明,市场是义乌人的聚宝盆和走向富裕生活的金桥,创业创新是义乌发展繁荣的不竭动力,在市场的舞台上艰苦创业创新,义乌才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二、成功要素和主要做法

    义乌人有几百年鸡毛换糖的传统经商优势,发展小商品贸易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义乌抓住了市场发育先机,发展以小商品流通为主的商贸业,不断积累资本、扩大规模,促使商业资本向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扩张,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这是一条商贸主导、联动发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其主要构成要素是:

    (一)群众创造和政府有为互动。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人民群众的创举。“百姓推着政府走,政府领着百姓跑”,这是义乌成功的重要秘诀。改革开放之初,义乌农民把鸡毛换糖的货郎担交易演变为小百货买卖,产生了便于货郎担在当地配货的小摊贩并由此演变成小商品市场雏形。义乌县委和县政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早在1982年就突破农民不准经商、个体商贩不准经营工业产品和不准搞批发等禁区,先后出资在稠城镇和廿三里乡建立了设施简陋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并制定了扶持专业户和重点户发展政策,对他们实行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税收上优惠、法律上保护,确立了小商品经营者的合法地位和正当权利,赢得了市场先发优势。1984年,义乌县委和县政府总结提升群众创造的经验,提出兴商建县战略并进行全面推广。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群众创新了交易方式、交易手段,创办了联托运市场、市场总代理、市场总经销,创办了家庭工厂,还到国外创办了小商品市场。与此同时,政府积极参与市场建设、提升市场业态、完善交易规则、培育交易组织成长,引领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小商品市场5易其址、9次扩建,推动了市场设施升级换代;实行小商品交易划行归市、分类集聚,为市场交易创造了公平竞争环境;当恶性竞争影响联托运市场发展时,及时进行规制,实行一线一点经营模式,稳定了经营者预期并提高了运输效率;当市场显露出缺乏产业支撑弊端时,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为市场持续繁荣提供了产业支撑;牢牢把握市场建设主动权,实施市场发展总体规划,为交易活动提供了稳定、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

    (二)商贸发展和工业支撑互动。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市场与工业双向互动、共同繁荣,这是义乌发展的独特路径。从1982年开放小商品市场、1984年实施兴商建县战略以来,义乌始终坚持把商贸业作为主导产业,20多年来兴建了5代小商品市场。从第一代市场到第五代市场,市场发展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先占领国内市场,再进军国际市场,不断捕捉商机,赢得了发展机遇。在实施兴商建县战略的同时,充分发挥商贸资本雄厚、市场信息灵敏、经商人才众多等优势,积极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扩展,大力发展与专业市场关联度紧密的小商品加工业。实施腾笼换鸟策略,按照“一体两翼”(以商贸服务业为主的主城区,以加工业为主的两个副城区)构想开发建设两大产业带,整合工业园区,促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名牌带动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提升;实施市场带百村工程,通过市场带动农村来料加工业发展;在辐射周边、接轨国际过程中,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在周边地区设立加工基地发展来料加工,突破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的实施,使义乌制造业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迅速涌现出一大批有规模、有品牌的龙头企业,构筑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业发展格局,为市场繁荣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并推动了小商品集散中心进一步向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市场与工业相互依存、联动发展的局面。

    (三)培育市场主体和健全市场体系互动。在创业中培育市场主体,在创新中健全市场体系,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支撑起市场繁荣,健全的市场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创业创新的良好平台,这是义乌发展的活力源泉。义乌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现有11.7万个市场主体,首先是政府“放”出来的,小商品市场开放和合法地位的确立,开启了义乌市场经济闸门,赋予了第一批市场主体的合法性,铸就了极为珍贵的先发优势。其次是“养”出来的,在市场培育初期,政府营造了放水养鱼的创业氛围,确保了大多数经营者有利可图,定额征税的轻税薄赋做法,减轻了经营者负担;信用社向个人贷出全国首笔1万元贷款的做法,鼓励了农民走向市场。再次是“规范”出来的,在市场正常运行时期,政府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市场摊位资源配置,鼓励内外资同台竞技、平等竞争,鼓励各类投资者开展合资、联营、特许经营等多种合作,促进了市场主体多元化、主体素质优质化。第四是“育”出来的,重视市民素质特别是企业家素质的提高,分期分批对市场经营户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年受训人数9000人次以上。

    义乌更注重市场体系建设。首先是健全商品市场体系,举办各类专业市场和专业街区,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1个专业市场、30多条专业街和28个农村集贸市场互促共进的市场体系;发展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形成直接服务于小商品市场的货运体系。其次是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市中心劳动力市场和各镇(街)劳动力分市场,形成城乡沟通、信息互动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实行国有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公开竞标、有偿转让,建立房地产市场;成立义乌产权交易所(中心),发展市场摊位使用权转让、产权交易、股权托管等产权信息中介,形成产权交易市场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入,促成国内13家金融机构和245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落户,形成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第三是建设诚信体系,打击假冒伪劣,确立诚实守信的市场理念;实行经营主体准入制度、信誉卡明码标价制度、上市商品分类监督管理制度、市场经营者信用记录管理制度,形成严密的信用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经营户信用教育培训体系;促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参与小商品市场信用保障体系建设。

    (四)传承传统文化和吸纳现代理念互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纳现代文明理念,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相结合产生强烈的渗透力,这是义乌发展的精神支柱。义乌发展奇迹背后,既蕴藏着数千年来的深厚文化积淀,也表现出当代义乌人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精神。义乌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重商亲商的传统商业文化理念,正是传统商业文化的充分激活和释放,造就了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经济的迅速崛起。义乌既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更注重现代文明理念的培育,上世纪80年代末,凝练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本世纪初,又在义乌精神中注入了诚信包容、和谐开放、创新思进的新鲜血液,使义乌文化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永葆活力。注重开发挖掘历史文化,收集整理并展示历史上义乌人俗勤耕织、刻苦好学、刚正耿直、勇于拼搏以及重商亲商、义利并重等传统优秀文化,引导义乌人民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并把创业创新精神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开展以人文义乌、礼仪商城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塑造创新、诚信、包容、开放、文明的新时代义乌人;推进信用义乌建设,增强市民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义乌人从与外界的交流中汲取了现代文明的营养,在政府的引导下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传统文化精髓与诚信包容、创新思进的现代理念有机融合,丰富和提升了义乌文化内涵,为义乌人的创业创新和义乌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源泉和肥沃的文化土壤。

    (五)推进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互动。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互动催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义乌发展的鲜明特色。农民是义乌发展的功臣,农民进城办小商品市场,办家庭工业,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建成区面积扩大,使义乌城区面积从1982年的2.8平方公里扩展至1997年的15.2平方公里。从1997年开始,通过产权市场向社会公开出让使用权、经营权、受益权,筹集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城市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状况;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又使城市中心城区面积迅速达到70多平方公里,并形成了100平方公里的城市道路框架。城市繁荣反过来又带动了农村发展,城市工商业不仅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而且使农民变成了居民,使老乡变成了老板。积极实施以工哺农、以商强农战略,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实施“市场带百村”工程,引导山区农民发展小商品加工业,拓展了农民致富渠道;通过实施农业“强龙”工程,建立农业经济开发区、设立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鼓励工商业主投资农业领域,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在开展农村“小五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建设基础上,率先制定并实施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推动新农村建设,把全市800个行政村统筹规划为290个社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鼓励统一建造的原则,对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内的村庄分期分批推进新社区建设;按照政府补助、市场运作、信贷扶持、农户自筹的思路,广辟筹资渠道,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从村庄整治入手,先抓“小五化”,再抓“穿衣戴帽”、拆违拆空、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以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和远郊区异地奔小康工程为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功能强的现代化新社区,逐步实现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农业向企业转变,实现城乡融合、共享现代文明。

    (六)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互动。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营造经济社会协调互动、社会各成员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这是义乌发展的重要保障。义乌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重社会建设,注重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形成了农民与市民、本地人与外地人、本国人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和谐创业的良好环境。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推行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为重点,建设新型养老保障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建设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以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免费职业培训为抓手,建设新型失业保障体系;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和廉租房制度为重点,建设新型救助体系。推行外来人口本地化政策,增强外来人口的归宿感和主人翁意识,在全国率先把“外来打工者”改称为“外来建设者”,率先实行外来职工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和担任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外来人口的民主权益;完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体系,保障外来人员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卫生服务;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辅,保障外来民工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探索职工维权社会化新模式,构建党委领导、工会牵头、政府各部门支持联动的维权机制,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职工法律维权中心,使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有了畅通、规范的途径,既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化管理机制,实行外来人员委托式管理,形成专管员、协管员、联络员分级管理体系,改变了由公安独家包揽外来人员管理格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构筑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上有卡点、社区有联防、室内有技防、阵地有管控的立体复合型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犯罪空间。

    三、主要经验和今后设想

    义乌积极探索开拓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积累了具有普遍意义而又特色鲜明的经验。

    (一)以人为本,创业富民。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是义乌决策者们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他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以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无论是兴商建县战略,还是贸工联动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都始终围绕让经济搞上去、让百姓富起来、让群众得实惠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开放市场的重大决策,还是放水养鱼等一系列具体政策,都是从群众意愿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鼓励群众在自主创业中富裕起来。

    (二)完善体制,创新兴业。义乌发展过程是理念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的过程,更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过程。理念创新,促进了政策创新和制度变迁;市场创新,促进了小商品市场演变成国际化市场;产业创新,有效分享了全国性销售网络和地域性专业化生产两种集聚效应;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正是本着这种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义乌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创造出许许多多奇迹,而且在市场经济机制和政府运行体制中开创了一系列先河,构筑了全民创新兴业的体制机制保障。

    (三)重商强市,以市兴市。义乌靠商贸起家,市场是义乌人民的最大财富和创新兴业的巨大舞台。他们始终坚持把市场作为区域“发展极”来培育和经营,做到工作围绕市场转、城市围绕市场建、产业围绕市场育。开放市场、培育市场、建设市场、提升市场,使市场变成了一座巨大反应堆,引发了资本、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连续裂变,一批影响全球市场的小商品制造业,以及物流、金融、商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因市而生。城市发展也因市而动,功能定位一次次得到提升,从小城镇发展成商贸中等城市,演进为商贸名城和国际性商贸城市。

    (四)科学决策,一以贯之。兴商建县(市)作为义乌发展战略,是义乌人自主而正确的选择,而这一战略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得益于历届县委和县政府、市委和市政府坚持正确政绩观,坚持一张宏图管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20多年来,义乌县委和县政府、市委和市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并未因领导层更替而改变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战略,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丰富。这看似守旧,实则是最大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新在打破和摒弃了只顾个人政绩、不顾发展实际的陈旧政绩观,新在打破和摒弃了只图眼前快速发展、不谋长远持续发展的片面发展观。

    (五)自觉革命,执政为民。义乌不仅有一个清醒、自信、有作为的党政领导班子,而且有一支自觉、自律、自强的干部队伍,他们追求有所作为,但决不为所欲为。义乌是商品经济的海洋,到处充满商机和利益诱惑,但他们注重制度建设,坚持公开、公正和依法行政,通过建立土地和市场摊位公开拍卖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综合预算改革等,果断地割断了部门“权”与“利”的脐带,使任何领导和部门都无权批条子、送人情,使公权谋不了私利,从源头上有效防止了寻租和腐败的产生,营造了全市上下勤政廉政、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

    义乌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也正经历着成长中的烦恼: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影响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相当紧迫,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快速变化也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义乌市委和市政府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研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发展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关注民生,抓创新、重提升、促和谐,努力实现高位突破、率先发展。工作重点是:推进市场创新,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抢占产业制高点;推进工业创新,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合作交流,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义乌精神和经验的发扬光大,必将造就义乌更加美好的未来!


    热点推荐
    综合报道
    经济形势
    创业新闻
    创业故事
    联系我们 | 客户案例 | 热门影视 | 音乐试听 | 在线短片 | 游戏在线 | 动漫中心 | 笑话 | 热点关注 | 安全公告 | 系统教学 | 软件下载 | 生活常识 | 创意 | 源码 | 资源 | 美女写真 | 壁纸 | 系统美化

    地址:合肥市临泉路香格里拉花园 电话:0551-4214636 邮箱:pc354@pc354.com QQ:55769640 
    版权所有:合肥恩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科杰服务(www.pc354.com) 建议使用IE7.0或以上版本,最少1024分辨率浏览本站,可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