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的潍坊市人才市场显得异常拥挤,一边是用人单位和岗位悄然缩水,一边是比去年多出几千人的新一届毕业生。11月,潍坊市人事局对全市大学生创业情况作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调查,试图树立几个大学生创业的典型,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然而,调查的结果令人失望。记者经过采访发现,除了政策方面不够完善外,大学生的创业观念也有待改变,同时,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明显不足。 刚刚举办的2008潍坊冬季人才招聘会结束后,组织方公布:本次洽谈会共有100多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职位2100余个,而去年的数字是:250家用人单位,提供职位3600个。用人单位和岗位悄然缩水,意味着更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2008年潍坊市共接收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2.68万人,其中未就业的毕业生有5500余人。而记者从潍坊市工商部门了解到,今年高校毕业生申办个体工商户374人,投资兴办私营企业的148人,两者之和占高校当年毕业生的1.94%左右。今年11月,潍坊市人事局对全市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各个县市区上报的大学生创业典型人数总共不足百人。 前不久,潍坊市人事部门在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趋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指导意见。其中,除了鼓励基层就业等传统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创业带动就业”被当作了解决就业困局的重要方法。 潍坊市人才服务中心一名负责人认为,尽管目前极低的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产生了负面影响,但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很多学生都对创业抱着一颗跃跃欲试的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不少人认为,没有启动资金,政府也没有优惠政策,这给他们创业带来障碍。此外,对怎样才算创业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创业关键靠自己 一提起创业,潍坊学院大四学生吴炜第一反应就是开公司。他告诉记者,创业需要大笔钱,可是自己没钱,家里支持也有限,自己去找民营企业老板合作,这太难了,即便有创业计划也很难实施。所以他决定还是先工作几年,等有了钱以后再考虑去创业。一些毕业生则认为,创业就是干大事,挣大钱。 而今年7月份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郝金星认为,只要干自己想干的事,靠自己的能力挣点钱就算创业。现在郝金星和他的三个同学一起租下了寿光市弥河畔的一套房子,成立了他们的198A艺术原创工作室。郝金星说,一开始,为了凑够8000元的房租,他们四处借,还卖了几个月的画,现在创作室总算办起来了,已经有了近百名学员。郝金星说,创业的过程比想象的要难很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亲手干,不要想着依靠哪个人。 潍坊市曾出台了多项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本报12月5日C4版报道),但记者采访发现,有些政策目前还只停留在纸上。对此,潍坊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有关人士认为,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落实方面目前都还存在许多不足,这也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但政策只是起一个扶助的作用,创业的关键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的勤劳、好的创业计划和坚定的信念。 创业应是持久的冲动 潍坊市毕业生就业处侯处长认为,大学生就业需要指导,大学生创业更需要指导。虽然各大高校都有创业教育,但是理论层面居多,还是希望真正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们能担当起一部分创业教育的重任。 毕业多年后,靠自己打拼拥有一所教育培训学校的李伟告诉记者,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具备创业的素质和潜能,他建议那些创业条件还不足的学生,先“抱着创业的激情去就业,让老板给你当老师、交学费”。同时,创业不应该是一时的冲动,而应该是在喜欢的领域保持一种持久的冲动。 潍坊学院就业处一名负责人认为,大学生想创业的多,知道如何创业的少。大学生创业能力差,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创业教育薄弱,教师观念落后导致学生创业意识差。现在许多学校都在组织学生搞创业大赛,更多的是在教创业意识,而不是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该多请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人士来学校讲创业。此外,许多学生有创业的热情,但因为在学校里没有受到过创业教育,根本不知道怎么创业。许多学校对于创业学生也不支持,认为他们是不务正业。 潍坊市毕业生就业办公室的一名负责人表示,大学生接触社会少,多数人基本没有工作经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弱,很正常。但重要的是,目前大学生创业的环境还未形成,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本报通讯员 王在磊 施玉波 本报记者 蔚晓贤 ■多数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认为没有启动资金,政府也没有优惠政策,从而在创业面前止步。此外,对怎样才算创业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虽然各高校都有创业教育,但理论层面居多,希望真正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们能担当起一部分创业教育的重任。 ■创业不应该是一时的冲动,而应该是在喜欢的领域保持一种持久的冲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