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创业,不仅能赚到钱,而且还可以照顾小孩,这是两不误,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正在工地忙碌的河口乡以咱村返乡农民工张德龙深情地告诉笔者,今年6月份从北京打工回家后拿出1万多元,在村里建起了水泥砖厂,一天可挣160元。为了把砖厂做大做强,张德龙还投资3万元,买了一台农用车跑运输,送货上门,一家四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是12月17日笔者在桑植县采访时看到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火热场景。
桑植县2008年有104688人外出务工经商,约占全县劳动力的45%,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区,行业主要集中在服装、建筑、电子、制鞋、玩具加工、冶炼、餐饮等。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近来,一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陆续返乡。据县劳动部门初步统计,今年返乡民工总人数远远超过往年,至11月底,达12153 人。
面对大量农民工返乡,桑植县委、县政府没有把它当作包袱,而是当做一笔财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从12月上旬开始,县长刘卫兵和县委副书记黄卫红带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及县就业管理服务局积极深入到河口、上河溪、岩屋口、走马坪、马合口等全县39个乡镇(场),与返乡农民工座谈,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完善返乡农民工台账和返乡创业人员台账,制定切实可行的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政策。县里和各乡镇(场)成立了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就业的各项工作,各行政村基本建立了劳动保障联络员队伍,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
目前,该县累计有1154名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管理和技术以及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办工商企业,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格局,为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强化培训工作,今年全县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946人,就业率达85%;再就业培训570人,企业职工培训3500人。建立了4个培训基地,4所农民夜校,做到培训与产业结构、企业需求相结合,推行“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培训模式,开设了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培训项目,探索“企业订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的培训就业一体化机制,推行“培训基地+加工点”的模式,动员企业在村庄(社区)设立培训基地和加工点,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仅两河口乡就设立企业加工点1个,一个加工点就带动近400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来源:张家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