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综合报道
  • 经济形势
  • 劳动就业
  • 政策法规
  • 热点推荐
  • 创业新闻
  • 创业指导
  • 创业课堂
  • 创业故事
  • 大学生创业
  • 硕士竞聘“售肉员”,是“高才低就”吗?

    大学生创业  加入时间:2010/6/6 19:22:50  科杰在线 pc354.com

    从五年前的北大才子街头卖肉,到最近的“1500余名研究生竞聘售肉员岗位”,大学生就业话题掀起一轮轮热议高潮——

    从五年前的北大才子街头卖肉,到最近的“1500余名研究生竞聘售肉员岗位”,大学生就业话题掀起一轮轮热议高潮—— 硕士竞聘“售肉员”,是“高才低就”吗?

      事件回放

    近日,广州一家猪肉连锁店以年薪8万聘15名“售肉员”,竟引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广州著名高校的1500多名应届硕士研究生前往竞聘。进入面试的60人全部都是学校里的精英,不是学生干部,就是成绩在系里数一数二的高材生,还有少数人是海归人士。

    经过四轮考核,最终有33名研究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其中11人来自中山大学,8人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专业涵盖企业管理、生命科学、食品安全等。在半年或一年的考察期中,他们将被分配到最基层猪肉摊档售卖猪肉,或到上游养殖场喂养家禽,期满再根据每个人不同能力和特长,视才任用。

    “高端人才卖肉”,是不是人才浪费?

    发生在广州的“硕士生就业故事”,引发社会兴师动众的争论,正、反双方针锋相对,笔者随机在沪上高校采访了一些大学生——

    持批评意见的一名学生为堂堂的硕士毕业生即将钻进菜市场,挥刀割肉、吆喝叫卖唏嘘不已。在他看来,“表面上他们就业了,实质上硕士生卖肉是惊人的人才流失!”

    赞同者反唇相讥,“纵然是硕士毕业生,又何妨做小事……美国大萧条的时候,麻省理工的毕业生找个开电梯的活就很满意了。”

    然而,无论是恨铁不成钢的批评者,还是满怀热情的赞同者,他们的斥责或褒扬都立足于共同的前提,即“硕士生竞聘售肉员,是高才低配,是严峻就业形势下,高校学子无奈的选择”。

    硕士生当街售肉,究竟是不是“人才浪费、教育悲哀”,暂且按下不议。首先需要端正视听的是,双方争议的这一前提,事实上并不存在!

    作为招聘方,广州这家食品集团在招聘伊始就宣布,将给予每位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8至10万元的年薪待遇。

    其后,集团高层更明确说明,企业之所以高薪招聘硕士生,是为未来发展谋求人才积累,被择优录取者,全部是集团中层乃至更高端干部的培养对象。甚至在进入企业的第一年,他们就将挂职任“总监助理、副总助理”等。至于上柜台当一年半载的售肉员,那完全是从零起步,从基层开始培养人的第一步。

    可见,历经筛选最终被聘用的33位硕士生,不会在该企业永久卖肉。相反,经过种种方式的磨砺和锻炼——包括操刀售肉——他们最终将依托企业的培养,凭借自身的努力,被量才任用到不同阶层的岗位,担负起重要的管理责任。

    就此而言,无论是痛心疾首地慨叹,还是热情洋溢地赞誉,不过是在争议一个立论于沙丘上的伪命题。

    金融危机时刻,或是企业储才良机

    就宏观背景而言,此事之所以如此吸引人的眼球,和眼下异常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密关联。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始,中国高校连年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艰巨,亦由此逐年加剧。有报道显示,国内高校的在校生规模已达2000多万,每年的毕业生数量都会刷新上一年刚刚创下的历史纪录。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而2009年,毕业生数量将再创纪录,达610万。

    就在这610万应届毕业生即将如潮般涌入求职市场之际,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到来了,使大学生艰难的就业之路雪上加霜。甚至有人断言,2009年将是过去30年来,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最艰难的一年。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许多地区的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降,不少企业开始“减员增效”。有些单位纵然不裁员,也对招聘新人断然说“不”。

    这样的做法,真的是唯一选择吗?此次招聘活动企业的董事长这样解释自己招聘硕士生的动机——“金融风暴给大多数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对一些免疫力强、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来说,却是个发展良机……企业现在多招些人才储备起来,虽然暂时看来成本增加了不少,但是待整体经济形势好转后,这些成长起来的人才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如果过几年再招募、再培训,恐怕就来不及了。”

    当下的金融危机、市场困难,或许正应是部分企业储备人才的良机。倘若有更多的企业老总认同这样的见解,相信一定有助于缓解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时艰。

      真当“猪倌”又何妨,社会姿态日益宽容

    然而现实生活中,“高校毕业生卖猪肉”的现象早已是旧闻了——

    2003年夏,西安媒体一则“北大才子陆步轩长安卖肉”的报道不胫而走,引来国内舆论广泛的同情和反思。

    是时,由陆步轩引发的舆论几乎一边倒,“身为名校高才生,他该卖肉吗?”“急需人才的中国,是否人才已多到可让北大毕业生上柜台卖肉?”不少媒体和批评家纷纷用“悲剧”一词来形容当事人由北大学子到肉倌的角色转变,并大声疾呼“反思教育体制、用人机制和社会环境”。

    延伸到此次“硕士生应聘卖肉倌”事件。虽然期间也不时有异议之声发出,但多被同情的吁请所淹没。也许确实可以这样说,如果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顶尖学府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得不从事诸如做工、务农一类的活,确实不啻是对知识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学校和社会应当不断地改善用人机制和用人环境,努力予以改变。然而,倘若走过百年历程,培育桃李至少数十万的北大或清华,出现仅仅以个位计数的务农、打工或做小买卖的毕业生,这值得兴师动众地万众悲凉吗?

    正如一位高教界人士所评价的:“高校,哪怕是一流名校,其赋予毕业生的,不是一劳永逸的‘就业保险’,而应是一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能力。多元化的社会,肉能卖得好,也是出息。”

    事实上,肉卖得好,从而有出息的大有人在。“硕士生竞聘售肉员”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就是凭借着肉卖得好,创下了下辖100家连锁店的大产业,而这位成功青年的出处竟也是——北京大学。

    对此,有教育专家指出:在大学生创业的概念引入国内10余年之后,依然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即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很不宽松,存在着大学生创业必须“做大事、创大业”的观念障碍,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创业教育不能过于理想化,应当树立更务实的创业观。大学毕业生投身于所谓的“低端行业”,为其发展注入新活力,包括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他们做的就是“大事业”!

      大学毕业生,并非当然的白领!

    倘若“陆步轩”们最终没有做大、做强,相反倒是一辈子都是个拥有高校甚至名校文凭的肉贩、菜农、小业主,这是否就是“人才浪费、教育悲哀”呢?

    曾记得“文革”结束后的多年里,那时舆论呼吁的焦点是“选才看真才实学,不以文凭定终身”。然而时光转换,今天的公众舆论似乎又变成了“只要有文凭,就该当白领”。

    并非拥有了大学文凭就一定是人才。尤其是在高校连年扩招后的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早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社会对于人才的标准理应由此水涨船高。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知识素养等整体综合水准的下降是明显的。这不是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后的弊端,而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后的一个正常的结果。

    说得再直白些,因为扩招导致的高校进口门槛的放低,各级毕业生的水准必然会降低。正因为如此,今后社会应该对大学生的出路有新的认知,即大学生无论从事白领,还是蓝领工作都不再异样看待。

    当然,教育界自身却不能这样淡然超脱,扩招后的高校不应当容忍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而是得放宽招生“进口”的同时,狠狠收紧毕业的“出口”。

    正如一位网友所议的,只有改变了目前很少有毕业不了的“大团圆”式教育模式,更严厉地把好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关,那么本科毕业生卖肉就已经是极大的人才浪费了。反之,研究生售肉,也会是不足为奇的常态。

    大学生们不妨牢记这位评论者的诤言——路在脚下,脚在地上,惟有脚踏实地汲取知识、磨砺能力,才是就业最好的通行证。

    来源:文汇报


    热点推荐
    综合报道
    经济形势
    创业新闻
    创业故事
    联系我们 | 客户案例 | 热门影视 | 音乐试听 | 在线短片 | 游戏在线 | 动漫中心 | 笑话 | 热点关注 | 安全公告 | 系统教学 | 软件下载 | 生活常识 | 创意 | 源码 | 资源 | 美女写真 | 壁纸 | 系统美化

    地址:合肥市临泉路香格里拉花园 电话:0551-4214636 邮箱:pc354@pc354.com QQ:55769640 
    版权所有:合肥恩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科杰服务(www.pc354.com) 建议使用IE7.0或以上版本,最少1024分辨率浏览本站,可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