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
创业指导 加入时间:2010/6/6 12:59:40 科杰在线 pc354.com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古今中外大量家族兴衰史表明,无论某一家族通过什么途径发家致富,保持富裕状态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故被世人总结出一条定律,叫“富不过三代”。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超过了300万,调查显示,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宿命。有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约10%的子女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对不少富有家族及企业来说,不是富过三代的问题,而是能否富过两代的问题。
“富不过三代”并非中国特色,全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穷孙子”问题。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不少富有家族缺乏勤俭精神
曾经有人列举了第一代和第二、三代富人的九大差别,其中之一是“第一代艰苦奋斗,第二、三代喜欢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这种状况的出现,在于第一代的创业者虽然大都备尝艰辛,但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没有理性地认识到过去的艰苦对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是过去艰苦磨炼的吃苦精神,对自己的艰难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才使自己拥有财富。反而,他们不希望子女再吃苦受累,对子女娇生惯养,以为多给子女钱财,子女就会好好享受。但是事物往往走向反面,不知创业艰难的富裕人家的子女常常挥霍浪费,最终导致家庭败落。
●对子女教育的失误
中国人喜欢给予子女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送他们出国学习、游玩,并不注重他们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少富人的子女在国外的花费高得惊人。资料显示,在海外的普通留学生一年生活费10万元人民币左右,但“阔少”留学生都超过100万元,有些在美国留学的“阔少”一年花费甚至超过200万元人民币。不少富商教育下一代的意识淡薄,使财富继承者大多缺少打理财富的能力。富二、三代人一旦掌管家业,很快将祖业亏空。
“富不过三代”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企业治理不规范、财产移交不科学、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和不利环境等原因。
■寻找“富过三代”的关键
毕竟有些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富过三代甚至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其中最核心的经验是什么呢?
●重视做人教育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无论家庭、家族、民族、国家,无论其兴旺抑或持续兴旺,其根本在于人。所以,凡有远见卓识者,皆重视做人的教育。华人首富李嘉诚在谈到子女教育时说,99%是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要让他们知道苦难的生活。即使子女长大了,也是2/3教他们如何做人,1/3教他们如何做生意。
●重视勤劳节俭教育
曾国藩的家族何以数代不仅没有衰落,而且代代都有才俊?就在于他倡导了勤俭的良好家风。他强调节俭,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
●重视艰苦奋斗精神培养
有人调查过某地的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是“奢门”。过去讲“侯门多荡子”,现在可是“奢门出败子”。
●注重能力培养
俗话说:“娇子不如杀子”,对子女的过分娇养只会使他们丧失自立的能力,形成依赖心理,最终害了他们。培养后代的理财能力,是为了使孩子懂得金钱来之不易,珍惜已有的财富。犹太人堪称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父母当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就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钞,告诉孩子“钱是怎么赚来的”等观念,以此进行理财教育。
●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先贤林则徐说得好,“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李嘉诚、曾宪梓等人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捐献巨资就是很好的典范。上一代人的这种可贵的慈善之举,不仅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其后代产生了激励作用。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