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全公告
疯狂吸费,揭秘移动运营商乱收费方式
安全公告 时间:2010-05-25 作者/发布人:pc354 点击:3714
漏洞百出的运营商计费系统
尽管计费系统如此复杂,但是季昊告诉《电脑报》记者,这还都是在技术层面,他认为因计费系统而造成的投诉可能只是个案。“运营商对计费系统的调整非常谨慎,一般都有两套系统,正式的和备用的,任何对计费系统的升级和改动都会先在备份系统上测试运营,通过以后才会转到正式系统上,而且对系统的修改有很严格的流程,一旦出现问题技术人员都会跟着一起受罚。”
季昊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北京某运营商要开展一项新的长途优惠业务,运营商会先拿自己内部员工的号码来进行测试,在优惠和非优惠时段分别拨打测试,然后导出话费清单核对,多次确认无误以后才会上线推广。
一位运营商内部市场人员却提出了不太一样的看法。“技术部门只负责系统的运营和维护,比如用户通话时长、号码、局向等,但是运营商的计费记账部门才涉及计费内容,计费内容往往是在技术部数据的基础上来做的。这种情况一般可能出现在年末或者季末任务没成的情况下,一旦被用户发现了就是双倍偿还,但是运营商有海量的用户,你只做一点动作,能够知道的用户只是几万分之一而已。”
一位为电信、移动和联通服务6年的通信工程师李冉也证实称,大家可以把计费系统的交换机想象成一台大型的计算机,实际上,如同计算机会死机一样,交换机也会死机,也有出故障的时候。“运营商虽然也力求计费正确,但是设备出问题是难免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运营商业务纷繁、套餐种类繁多,重复计费,计错费,话费丢失等等也因此增加了很多。”
李冉表示,自己在XXX厂商工作的时候,专门开发一种改时间的软件,这种软件专门用来对付电信计费丢失问题,就是这个月话费丢失了,怎么办?把上个月话单拿过来,用这个小软件改改通话时间,就改成这个当月话费。“一般用户不会查,运营商混混就过去了。”
李冉回忆称,几年前,一个用户为41元钱和电信打官司。电信拿着厂家出具的证明,信誓旦旦地说运营商的设备计费100%正确,肯定没问题。“我一看就知道是某家沿海设备商的产品,100%的正确是没有的,计次表还有溢出的时候呢,什么毛病我没见过。”
李冉的回忆,指出了运营商计费系统普通消费者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计费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基本在第三方。这意味着,第三方负责软件和计费参数的修改,运营商负责配置和数据维护。
“BOSS大战此起彼服,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几乎每个省的BOSS选商故事,都可以写成一套精彩的连续剧。” 中移动总部业务支撑规划处副经理宁宇如此描述。目前,从事计费行业的企业有德康、思特奇、浪潮、亚信、神码、华为等近百家企业。宁宇表示,目前,三大运营商各个省市采用的第三方计费系统厂家并不相同而且随时都可能更换。比如河北移动就采用过太极、陆和、华为等BOSS生产厂家。
“简单而言,用户的资费的基础数据是从交换上来的,再通过计费处理软件来变成我们可以看的白的话单。但不管是交换还是计费,电信公司都是从第三方购买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要求。”一家生产BOSS的厂商内部人员表示,从他的经验来看,几年前的计费软件有很多可以修改的参数,运营商如果想动手脚,只需要修改计费参数即可,不需要改变内部程序。
有据可查的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播出因湖南醴陵电信局长期使用未经检验的电话交换机,存在严重计费不准,向用户多收费的事件,被业内称为“醴陵事件”。
2003年,因“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计费系统超长计费铁证如山”,甘肃省质监局查处了当地移动、联通分公司,不服气的移动和联通联合起来将甘肃省质监局告到了法院。
“很来运营商也学乖了,不会主动提出让我们动手脚多收费。”该人士称,因为如果要作弊,话费清单也需要作弊,在交换上记下的数据很复杂,在计费系统里的话单也很复杂,和用户看到的不一样,要加很费时间,需要对系统相当熟悉,这就是为什么用户有话费争议时一般在下月处理,而不是当月处理的原因。
“计费参数的修改,是顺应计费规则经常改变而设的。”李冉表示,比如,作为第三方,运营商新增了某款25元的套餐,那么第三方就会负责修改和设置该套餐的计费参数,“这款套餐为何这样计费?为何设置这样的套餐?有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和公正,消费者对此是否认可?这些问题没有答案,还是运营商说了算。”
明知计费缺陷而不整改?
在项立刚看来,截至目前为止,消费者在运营商计费系统中最大的一次胜利,是几年前曾经出现的移动计费是按分钟还是秒为单位的争论,最后运营商做了以6秒为单位计费的调整。“中移动早期系统设置是按照分钟来计费的,如果要改为秒计费,那么所有后台计费系统都要重新改动,这个成本对他们而言太大了。”
但在将海南移动告上法院的黄生精看来,运营商是明知计费缺陷而不整改。其中诸多消费者忽视的一个缺陷,是话单分割计费,就是将一个较长的通话分成两段或多段计费,如40分钟分割成30分钟和10钟分,这样似乎没有问题,但如果是40分钟分割成30分1秒和9分59秒呢?实际会收费31+10=41分钟,即多收费1分钟的话费。
“前年12月,我曾接听一个35分44秒的电话,移动却把它分成25分13秒和10分31秒两段收费,由于当时漫游,移动因此多收了1分钟即4毛钱。”黄生精表示,后在投诉后才得知:移动电话在省外接打时如超过30分钟,系统会自动在25分至30分之间任意分割开来计费。
2010年2月,黄生精从广西回到海南后查询清单,发现超过5分钟的话单都被分割进行计费。在广西期间超过5分钟的电话我一共打了7次,其中就有5次多收1分钟,另有一次竟多收3分钟!一纸诉状将海南移动告上法院后,移动解释称,由于交换机系统出现误差。“问题是,误差应有正有负,既可能多收也可能少收,而分割计费之后只会多收费而不会少收费,难道机器误差也只认准移动多收费?即使是,7次通话计错6次也能符合万分之一的误差率?”
“我查账单要到下个月才能查到,而且还不能查市话费!我如何去记住上个月有没有打那些市话?”一位从新加坡归国的读者曾向黄枪投诉称,新加坡电信的账单,精确到小数后面4位,以中国三大运营商的实力而言,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做。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运营商内部人士曾告诉《电脑报》,从技术角度而言,因为信令的原因,误差(延时)3秒以内是很正常的,但没有市话通话清单是不正常的。实际上,从技术角度而言,长途通话和市内通话都是用的交换机,没有什么区别。
一位曾在某交换机生产厂家企业工作过的人士透露,对市话话单、超短话单等其他问题,运营商有个主要的指标是接通率。因此业内一度盛传听回铃音6次计费的传闻。“我所在企业生产的交换机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接通率提高功能,数据上可以在2M里分出两个时隙作自环,虚拟两个号码,交换机自动呼叫自动应答,一个晚上下来接通率就上去了。”该人士笑称,某市电信局宣称市话接通率达到96%以上,甚至写成宣传材料当作榜样学习,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笑而不答其实他们不过是使用了上面那个厂家的交换机而已。
在项立刚看来,目前国内运营商对计费系统的设计还主要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尽管运营商在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是做了很多努力,服务质量也在提升、资费也在降低,但是给人的感觉还是很负面,就是因为这些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
另一些电信专家则在担忧目前的3G计费模式。尽管目前移动、联通和电信开始对能够支持3G业务的BSS/BOSS厂商下一代系统规范进行测试,但 面向电信和电力行业的软件和服务提供商Amdocs中国首席运营官EranOfir则认为,目前运营商3G资费的计费模式仍然是采用2G的包月计费方式,但这只是移动互联网的收费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3G的BSS计费。他认为,建立一个真正支持3G业务的计费系统,没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是无法完成的。“计费系统的调整和改变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工作。让我担忧的是,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3G资费乱收费的案例,这会严重影响到运营商的3G推广。”
“现实就是计费出错,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是主管还是客观,那就不是我们普通消费者所能了解的了。”一位用户在调查中则称,无论如何,话费出错,更大的责任在运营商,而不应有用户来承担。
技术解读:你的话费是如何产生的?
“软件是依托流程,流程是靠工单实现的。每个企业内部都有工单处理时限要求,这一般作为内部约束,普通消费者不太知情。”南方某省一位移动业务支撑中心员工对记者表示,一般而言,计费产生流程如下:文件采集、格式化、规整、剃重、批价、入库、出账、下账、扣费。
该员工解释称,这个系统中,采集是指的从业务网元获取各种业务的服务使用记录,包括发话时间、结束时间、主叫、被叫、发话地点等。预处理是指的把各个交换机的话单格式转换成一个统一的话单格式,并且把话单合并。
剃重,是属于预处理系统的,意思是把重复的话单剃掉。比如有些时候运营商会重复收费,同一时间内同一个人不可能做两件同样的事情,也就是一个用户同一时间内不可能给两个用户打电话,所以只会产生一笔费用。这一项目的实现条件虽然很简单,但是对于运营商海量的用户和海量的话单,一个省每个月要处理千万级别的数据,并不容易。
批价系统是计费系统里最复杂的部分,一个计费系统好不好,批价系统是其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比如早期就会包括“一批”和“二批”这两个词,举例说,如果你用了一个套餐,包200分钟的市话主叫,超出之后每分钟2毛钱,这时候你打个4分钟的市话,一批出来是8毛钱;二批发现如果在200分钟内的话,则批成0。随着计费系统的发展,一批、二批的界限越来越模式,目前的很多计费系统只需要一次性的批价来得出最终结果。
详单入库和剃重是一个道理,接下来是合并账单入库。这其中,账单是计费财务系统的核心对象,整个计费账务处理都是围绕账单对象进行的,账单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何处、账单如何生成、账单如何消失、如何保存循环往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