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个人言论
八百壮士与日军最后激战后被迫缴械内幕
个人言论 时间:2010-03-31 作者/发布人:文章摘自:《八百壮士》 点击:6128
谢晋元勃然大怒,断然拒绝。
武器是军人的生命。日本人围攻数日,付出惨重代价,也没能动我一根毫毛。现在,英国人倒要来缴械,问我们火腾腾的士兵答应不答应,问这冰冷冷的枪杆答应不答应!
“别误会,千万别误会。”马飞上校连忙解释。他说,“并不是要收缴武器。只是将枪支暂时由我们保管,待贵军撤离租界时再如数奉还。”
欢方僵持不下。
身在法租界内的师参谋长张柏亭听说工部局迫于日军的压力,节外生枝。他生怕八百壮士情绪激动,闹出什么乱子,便一面通过外交途径与租界交涉,一面告诫部队冷静待命。这位将军十分清楚,在淞沪战场,几十万国民党军对日本人既然一直节节退缩,那么在租界里,一支小小的孤军更不可捅英国人这个马蜂窝。
在四行仓库困守危楼,孤军作战,谢晋元从未感到孤立。现在踏进租界,四周都是虎视眈眈的洋人,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袭上心头。到了这一刻,才真正感觉到他带领的是一支孤军。
他沉默了。
听说英国人要来缴枪,中国士兵个个冒火:
“我们已经和日本人打了4天4夜,还怕和英国佬再干一仗?”
淞沪会战结束后,租界四周被日军占领,租界成为被圈起来的“孤岛”。“咔嚓”一声,所有的枪支顶上了火。
英国兵吓得拼命往后缩。
事实上这帮曾经是天塌下来敢擎住,地陷下去敢填平的孤胆英雄,一旦把自己的前途交给民国政府的外交官们,命运的缆绳便失控了。
最终,孤军官兵在一片惨白的汽灯光下,交出了手中的武器。共计步枪200余支,轻机枪20余挺,重机枪4挺,驳壳枪20支,子弹12万发,迫击炮弹100发。
许多士兵哭了。
当八百壮士为自己进入租界后的可悲遭遇怒目苍天,欲哭无泪时,上海民众却为壮士归来欣喜若狂。在民众看来,这不是撤退,而是英雄式凯旋。
八百壮士打的是一场什么样的仗,民众心中自有明鉴。一支实际上不到500人的队伍,在规模空前的中日大战中,是很小很小的战斗单位。但是,他们视死如归、临难不苟的精神,显示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和力量。一座5层楼的孤堡,在淞沪战场,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阵地,但它却成了透视战争的一个焦点,动员民众的一座课堂,多少人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振奋。4天4夜的坚守战,在漫长的战争进程中,只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同时,又是了不起的持久战。4天4夜有多少个分分秒秒?每分每秒都是意志、战力和人心的较量。
淞沪抗战以来,中国人也有打得漂亮的,但毕竟败报太多。倘若国民党的其他部队,也能像八百壮士立洒尽最后一滴鲜血,与阵地共存亡之誓言,怀拼尽最后一颗子弹,与敌奋战到底之决心,个个奋勇,人人尽责,上海战局何至于此?
几天来,上海市民目睹了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亦惨亦烈的悲壮场面,内心极为振奋。可是因为战火阻隔,临战时不能助壮士一臂之力,甚至也未能一睹英雄风采。现在听说八百壮士脱险归来,市民们都要看一看四行孤军都是一帮什么样的英雄豪杰、钢铁好汉。
交出武器后,八百壮士当夜从中国银行被送到租界跑马厅。天亮后,英国人又派来汽车,要把他们转移到胶州公园的一座兵营休整。
壮士们失去武器,便失去了自由,一切由英国人摆布。而上海民众不知英雄的苦恼,只当今天是中国人的节日。在战火中冷冷清清、死气沉沉的租界,忽然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从跑马厅到胶州公园途经的南京路,万人空巷,熙熙攘攘,一派节日气氛。市民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恭候八百壮士的到来。市民们带来锣鼓,带来鞭炮,带来鲜花,带来前几天募集的,一直为送不到壮士手里而发愁的糖果、香烟、巧克力、毛巾、药品,还有刚出炉的光饼、热乎乎的油条。上海市民将自己能拿出来的东西都拿出来了,包括火一样的抗日热情和对孤军壮士崇高的敬仰。
晨风送来初冬的寒意,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火药味。
八百壮士撤退后,日军盛怒之下,一把火烧了四行仓库大楼,一股浓烟冲天而起。在凄风苦雨中,上海最后的堡垒宣告陷落。而在租界里,上海市民们正在以非同寻常的仪式欢迎英雄凯旋。
10月31日,既是上海的节日,又是上海的忌日,一个又喜又悲的日子。
运送四行孤军的车队开出跑马厅,隆隆驶上南京路。伫立在街道两旁的市民们的心,随着那隆隆的马达翻腾了起来,他们在焦急中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等待着壮士的到来。
他们看到了什么?
由十几辆汽车组成的车队,以行军速度急驶而来。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开在前面的英国装甲车黑洞洞的枪口和乘坐在装甲车里全副武装的英军士兵。
市民们个个惊诧得张大了嘴。
紧随而来的是一辆辆载着中国士兵的红头大卡车。站立车厢上的中国勇士征尘未洗,战袍破烂,身上的伤口也未包扎。最令人震惊的是,壮士竟都没带枪支,没带一颗子弹!
这就是威震敌胆的八百壮士?
这就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英国人怎么可以这样慢待我们的英雄?
整个南京路都惊愕了。如同汹涌澎湃的大海瞬间凝结,宛似高亢昂扬的音乐戛然而止。本是人声鼎沸的南京路顿时鸦雀无声,数万双眼睛注视着急驰而过的车队,沉重的车轮从人们心头碾过。
然而,壮士无戈仍然是壮士,英雄下马依旧是英雄。众目睽睽下,站在车厢的孤军士兵,昂首挺胸,铁塔一样屹立在蓝天白云的大背景下。他们手拉手,肩并肩,一个人就是一堵墙壁,一个车厢就是一座堡垒,依然是固守四行仓库时那顶天立地的阵势和视死如归的劲头。
站在第一辆卡车上的谢晋元目睹了这庄严而肃穆的场面,心情激动,悲喜交加。坚守四行仓库之时,上海民众同仇敌忾,踊跃支前,已使他感动不已,现在队伍转移,上海民众竟还扶老携幼,拥上街头,箪食壶浆,接风洗尘,助威壮胆,患难见人心呀!民心不灭,正气浩然,中国是不会灭亡的。此为一喜。转念又想,老百姓这样热情待我们,是盼望我们打胜仗。可是,仗并没有打好,上海的最后阵地已经放弃,眼下甚至落入英军掌握之中,赤手空拳,这是军人的耻辱。此为一悲。
迎着南京路上成千上万老百姓灼热的目光,谢晋元和战士们抬起那曾经紧握钢枪的手臂,向沿街的民众庄严敬礼,坚毅的脸庞挂满了泪花。